峰谷套利之外,起底工商业储能高阶“玩法”
国内工商业储能的发展,始于分时电价政策带来的峰谷套利空间。根据高工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3年,我国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的场景占比达84%。
理论上,工商业储能的收益模型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真正能“玩转”工商业储能的并不多。
“现在储能厂商还处于草莽阶段,大家的玩法基本上还在盯着分时套利。”云智环能CEO张隽永坦言。
更有甚者,连单一的峰谷套利模式都没能算清帐,部分企业被忽悠配上工商业储能柜后,电费不减反增。
懂运营,才能真正让工商业储能“插上翅膀”。储能充放策略的制定直接影响收益的高低,而负荷预测和功率预测是储能充放策略制定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用电规律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增产、减产会导致用电曲线发生显著变化,实际用电负荷曲线与预测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工商业场景中,光伏+储能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储能是为了提高光伏发电收益,储能充放策略要结合光伏出力情况,功率预测必不可少。
此外,随着分时电价政策的阶段性调整越来越频繁,未来工商业储能进入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也只是时间问题,运营工商业储能还需具备电力现货价格预测能力,储能充放策略的复杂程度将指数级增加。
在守好安全、规范底线的前提下,工商业储能市场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商业储能带来的盈利有多大。
需量管理:难住了一大批投资商
一方面,要看企业的用电负荷波动是否较大。如果企业全天候不间断生产,即使在谷电时段也没有多余的变压器容量给储能系统充电,工商业储能带来的收益可能还无法覆盖容/需量电费的上涨。
另一方面,要看企业用电负荷曲线与分时电价曲线的吻合度。各地分时电价有所差别,但除了山东、河北,大多数都是“双驼峰”曲线。峰电时段刚好也是企业用电量大的时段,才有较大的峰谷套利和需量优化空间。
一般工商业用户执行单一制电价,缴纳电度电费,即按用户实际用电量计算的电费,取决于分时电价。
但对于用能优化需求更迫切的,通常是执行两部制电价的大工业用户,两部制电价的大头主要由基本电费+电度电费构成。
基本电费可以按容量计费,取决于用户的变压器容量;也可以按需量计费,用户可以选择根据实际最大需量,或者合同签订需量来计费。
大多数工商业储能投资的盈利模式是单一的峰谷套利,而进阶的“玩法”,是需量管理+峰谷套利。
张隽永表示,需量优化可以在当前移峰填谷的情况下,增加一部分收益,需量优化带来的占比约为25%~30%。带需量管理的储能项目,以浙江为例,单项目IRR甚至可以达到30%以上。
然而,绝大多数储能投资商不知道需量优化怎么玩儿,也不知道能做需量优化的企业在哪里。张隽永表示,若按照需量来计费,光定容的问题就难倒80%以上的投资商了。
需量管理对于储能运营商的要求极高。据张隽永介绍,需要结合企业用电负荷、光伏出力等做出短期负荷预测,通过预测的企业负荷情况控制企业储能设备的充放策略,甚至要构建起一个小型微电网系统,储能作为调节源,让整个企业的用电负荷曲线更加平滑。
负荷预测:懂的人少之又少
负荷预测是保证电力供需平衡的基础,也是电网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研究负荷预测的通常是电网公司、电科院等主体,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售电公司、用户也逐渐开始研究负荷预测,对于云智环能等从事售电业务的企业而言,售电利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电网负荷的准确预测。
如今,诸多工商业用户也需要通过准确的负荷预测来进行能源优化管理。
然而,目前大部分工商业储能厂商都不具备的准确预测负荷能力。实际用电负荷曲线与预测不一致,是工商业储能的一大痛点。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国内工商业储能处于初级阶段,单纯峰谷套利模式也能形成盈利闭环,国内储能厂商即使在海外成熟市场也只是作为设备供应商,并没有真正作为虚拟电厂运营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没有真正意识到负荷预测的重要性。
张隽永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储能企业而言,负荷预测的研发成本高昂,对储能设备厂商来说是成本项,而对于云智环能而言是利润项,大多数储能设备厂商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不多。
纵观新能源产业链,具备功率预测、负荷预测能力的更多是风电厂商,如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以及独立的新能源场站运营商如协合新能源、风光功率预测企业国能日新等,还有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等。
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龙头企业汇川技术在负荷预测领域也较多积累。
汇川技术储能行业经理王晓宇向高工储能表示,汇川推出的“最懂用电负荷工艺的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是基于汇川在工业侧累计用电负荷超过180GW,深耕布局100多个行业线,可以做到完整的基于工艺的用能分析,为厂区能源结构设计、电能质量设计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
据汇川技术能源产品部副总裁晋永清介绍,汇川用十年时间打造了完全自主可控的低代码数据平台,做了多种有损负荷和无损负荷的负荷模型测算,能真正把可采数据价值化,实现负荷数据可控、可调。
此外,在峰谷价差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可调节负荷的容量比较小,也无法规模化进行响应。“工商业场景的可调节负荷,第一部分是储能,第二部分就是大量的工业负荷,这是现在很多厂家忽略掉了的部分。”王晓宇在接受高工储能采访时表示。
王晓宇指出,工业负荷最基础的是工厂的空压机、空调,这部分可能占整个工厂用能的15%-20%,还有一部分深水区在于整条产线上可调节的设备,而这点汇川技术非常了解。
电力现货交易:确定性未来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工商业储能一定会有多种盈利模式。高工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2024年,工商业储能将由单一峰谷套利模式走向多场景探索应用。
“需量管理+峰谷套利其实只能算中级玩法,真正的高级玩法是电力市场交易。”张隽永向高工储能表示,“例如特斯拉的玩法,特斯拉推出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Autobidder能够实现电力的实时交易与控制,管理着数百兆瓦的电力资产,在澳大利亚等多地落地了虚拟电厂项目。”
“现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完全是不成熟的市场,峰谷套利一定不是长期的收益模式,未来的工商业储能一定会走向电力现货交易。”王晓宇如是说。
2023年,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出台,国内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建设明显提速,越来越多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然而,现阶段仍存在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小、电力现货交易占比低的情况,业内存在部分质疑的声音。
“短期内,需要通过政策刺激市场快速形成规模,市场中有了足够多的调节资源,才具备电力现货交易的条件。”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在接受高工储能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电力现货市场现在还在初期的阶段,但大量的新能源装机,会倒逼中国电力市场越来越开放,现在最迫切需要电力现货市场的,是新能源装机比例高的省份。
远景储能最早在业内提出“储能的本质是交易,会交易的储能代表未来”。近期,远景储能推出了搭载了新一代产销一体平台的智慧储能系统。
“分时电价是现在的权宜之策,不会是长期策略,最终一定会走向市场化。”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强调。
那么,距离储能真正走进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时代,还有多远?
王晓宇表示,短期内,工商业储能仍以峰谷套利为主要盈利来源,走到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三年。
基于这一判断,汇川技术除了建立用电负荷预测模型,还建立了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模型,结合两个模型最终实现能源表前+表后利用最高效、收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储能行业竞争的终局是解决方案的竞争。工商业储能淘汰赛已经打响,2024年是竞争格局加速分化的一年,真正洞悉未来市场趋势、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厂商实际上并不多。
免责声明
本文转自高工储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亦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觅特友,为您找到更多工程好友!
电脑端直接访问:http://www.mty360.com 微信搜索小程序:觅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