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综合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在此过程中,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加速融合,横向多能互补的集成优化与纵向能源产、供、储、销、用的深度结合,将有力推动传统单一能源品种发展形态的衍变,使综合能源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综合能源服务市场亦将不断壮大。发展综合能源产业,对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双碳”目标下综合能源产业发展意义
综合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体量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综合能源可促进电力与冷、热、气、氢等多能源系统互联互动,显著提升综合能效水平;还可支持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广泛接入电力系统,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已经成为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
综合能源是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的关键抓手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70%、45%左右,能源安全保障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在能源供应侧持续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在消费侧持续提升电气化水平,实现以电为中心的多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是符合我国实际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同时,综合能源依托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一次物理系统、二次控制系统和交易运营系统等多系统融合,促进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有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构建。
综合能源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能源产业链布局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能源产业链条长、业务形态广、客户类型多、专业领域全,同时涵盖多能供应、清洁能源、综合能效、智慧用能、国际能源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扩大综合能源业务规模、拓宽业务范围,有利于打造产业级生态,拉动能源投资,带动设计、施工、设备、金融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力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我国综合能源产业发展成效
践行国家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战略有力有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3.2%,累计节约6.5亿吨标准煤。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实施煤电节能改造超过8亿千瓦,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由2015年的315克标准煤/千瓦时降至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电网综合线损率降至约5.60%。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开展用能数据实时监测,持续提升用户侧感知分析能力,逐步形成了能效诊断、智能化运维、能源托管、用能优化等多元化服务模式,有力支撑用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力需求响应积极探索构建虚拟电厂,缓解节假日、采暖季电网备用不足,助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和清洁能源消纳。2019年,全国实施削峰响应17次,削减尖峰负荷704万千瓦,转移高峰电量8119万千瓦时,实施填谷响应8次,增加用电负荷544万千瓦,消纳低谷电量133004万千瓦时。
助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方面,组织实施两大类、23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提高电力输出功率稳定性,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新能源微电网方面,组织开展28个新能源微电网国家示范项目,着力提升项目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耦合发展,推动能源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互联网+”智慧能源方面,组织开展了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加快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产业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持续增强
“火电+”发展路径日臻成熟,火电机组电、热、冷、气、水、固废等产品多联供全面实现,垃圾、污泥、废弃物、生物质等掺烧处置服务获得支持,利用场地、码头、铁路、管线、储运设施等自由资源提供共享服务。积极服务新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广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生物质能供热在重点功能区和农村地区的应用,在城市开展风电供暖、生物制气等示范应用。持续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电能替代用电量8263亿千瓦时。
综合能源产业面临的形势
要以清洁电力为中心环节,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能
“双碳”目标引领能源格局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带动能源生产与消费呈现出清晰的电气化趋势,我国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约3.7%,综合能源要推动在能源供应侧实施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加强能效管理、加快电能替代、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积极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要以清洁能源为供能主体,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推动构建可再生能源与核气煤多轮驱动、协调发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进程中,充分发挥综合能源业务贯穿能源产、供、储、销、用全环节的系统联动作用,以优先供应新能源为牵引,提升能源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多能源品种互联互济,保障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消纳。同时,以用户终端用能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向电、热、冷、气转化利用,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要以服务创新为驱动要素,更好地满足用户用能需求
高比例新能源利用情景下,能源供需的阶段性、结构性错配态势加剧,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新元素大量涌现,用户能源管理复杂性显著提升,这就要求综合能源更加贴近用户经济高效的用能需求,优化供能方案,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同时,持续推动综合能源先进技术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由聚焦细分领域的单一解决方案向集成服务迭代演进,更好地服务不同类型用户的差异化能源消费需求,降低用能成本,增强用户的能源获得感。
综合能源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服务,以促进能源供应侧和消费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拓展优质市场资源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和集中式多能互补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实施新兴用能服务,打造以电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新方式,开展专属电动汽车相关服务,储能、氢能开发利用,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多场景整体解决方案。
高效化
通过实施综合能效服务,以提升用户能效、降低用能成本为目标,推动传统节能改造服务变革,推动实现由单一设备级节能改造向系统级综合能效提升方式转变;通过实施多能供应服务,以满足用户冷、热、电用能需求为目标,推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为用户提供涵盖电、热、冷、气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次利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产业发展高效化助力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将有力支撑202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203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
多元化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更趋多元,产业应用布局逐步涵盖能源基地、工业园区、区域(城市)能源互联网,孤岛型微电网和乡村清洁能源服务等多类情景,综合能源服务项目配置类型和商业模式日益丰富,将有力推动能源系统形态迭代演进。同时,支撑产业多元化发展和跨行业融合的市场机制及交易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通过实施能源交易服务,汇聚各类用户侧能源资源,构建虚拟电厂,打造区域级负荷聚合商,拓展电力中长期交易代理、现货交易代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代理、碳排放权交易代理等能源交易服务,有力支撑能源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带动能源经济成本下降。
智慧化
通过实施智慧用能服务,依托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开展在线能效诊断、智能运维、智慧能源管控等增值服务,实现用户侧多能协同优化运行,推动能源数据价值创造,挖掘用户节能增效潜力,提升需求响应能力。产业发展智慧化可提升能源系统各环节智慧灵活响应和信息交互能力,将有力支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深刻变革。
“双碳”目标下综合能源典型业务方向
打造“火电+”产品体系
全面实现火电机组电、热、冷、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产品多联供;积极推广余热、余压梯级利用;燃煤电厂灰、渣、石膏等固弃物统一管理与处置;鼓励开发压缩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新兴产品;支持提供垃圾、污泥、废弃物、生物质等掺烧处置服务;因地制宜提供氢、石膏、结晶盐、粉煤灰等副产品;精准对接近区重点耗能企业、城市综合社区、社会性机构、县或村级用能体等优质用户,提供行之有效的用能分析、节能方案,向周边企业提供运维检修、技术改造、节能诊断与能效提升改造等增值服务。充分利用能源产品、场地、码头、铁路、管线、储运设施等自由资源,提供共享服务。推广掺烧污泥的综合能源拓展经验,树立用户侧思维,用户有实际需要,电厂有能力生产的产品、有价值利用的资源,均可以成为综合能源产品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完善多能供应服务场景
全面推进公用建筑冷热供应,因地制宜利用分布式能源、热泵、天然气电热冷三联供等技术手段,积极拓展以电为中心的公用建筑冷热供应服务。大力开展园区多能供应服务,为园区提供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次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园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县域多能供应服务,试点开展集中供热项目,推进“电热冷气肥”综合能源站等项目建设,助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稳步拓展区域多能供应服务,提供区域级多能供应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区域能源一体化供应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稳妥有序发展氢能综合利用,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在典型区域推进氢能示范应用,推动利用具备价格竞争力的可再生电力制氢、探索与天然气管道混合输氢。深入开展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氢电联供、氢氧联供等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探索多样化“绿氢”应用场景。
拓宽综合能效服务市场
聚焦能耗强度高、空调用能占比大的商业楼宇、政府机关、企业集团等大型建筑及居民用户,探索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应用和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用能优化,实现降本增效。推广高效工业锅(窑)炉、高效电机系统、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提升高耗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聚焦机场、港口、高铁站等大型交通枢纽,推广实施屋顶光伏、港口岸电、冷热电联供技术。以公共建筑为基础业务面,以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能效管理为抓手,以系统化整体性解决方案为支撑,分行业、分领域深入客户服务场景,积极开展“一站式”能效服务。
提升智慧用能服务水平
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深度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加大尖峰负荷治理力度,充分调动各类负荷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促进需求侧主动响应新能源出力变化。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助力分阶段引入CCER、碳汇等交易产品进入全国碳市场,拓展全流程碳市场咨询服务,开展碳交易代理服务,稳妥有序推进CCER碳资产开发。
培育海外综合能源服务
加快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海外综合能源业务布局,持续跟踪关注海外新能源市场以储备项目资源,立足长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能源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增加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相互赋能的模式。精准投资海外清洁能源供应和智慧用能服务新业态,拓展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集成式供应投资机会,积极探索推动智慧能源、用能增值服务、电力大数据、分布式能源管理等能源数字化技术应用,因地制宜促进当地能源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创新海外投资合作模式,提升海外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与当地或第三方国家电力企业、财务基金、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
加大科技创新
加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化水平,力争在前沿性技术研发中取得突破;集中科研力量,加强可能带来变革性影响的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能源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相关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创新性技术应用,积极促进“产-学-研”之间的高效协作与转化,推动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迭代升级。
推动标准引领
推动综合能源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综合能源领域标准制定话语权。建议加快综合能源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布局,各方主体共同推动产业相关领域标准制定、健全和完善,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完善市场机制
以市场化手段推动降低用户用能成本。推动构建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理清各种能源及能源电力服务价格基本关系,积极探索开展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混业售卖模式,以政府指导签订市场化协议的模式形成综合能源价格,推动逐步取消或合理归位与基金附加相关的特殊政策,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本文来自电联新媒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公号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亦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